基本信息
韩立朝所著的《在场的现实(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山水画写生研究)》通过对20世纪20至40年代、50至60年代两个重要时期的社会语境、价值取向、具体实践等方面的梳理,共时性与历时性两个层面和写生过程的主体、客体、本体三个维度的考察,以及临摹、写生、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代表性画家的个案分析,着重探寻写生的本质意义,发掘写生在特定时代语境下的变异以及对山水画形态的塑造,并对此时期山水画写生作出了初步的价值判断。本书注重历史资料的钩沉和理论归纳,从写生本质和语境影响的辨析、艺术与社会关系的阐述中得出结论。
目录
第2章 中国画“写生”之语义衍化及相关问题 2.1 语义衍化与历时性论述 2.2 内在规定与共时性阐释 2.2.1 生命意识与主体品格 2.2.2 类型化与写意性 2.3 互制与互动:取向、方法和语言 2.3.1 外师造化:对写生客体的考察 2.3.2 扣得心源:对写生主体的考察 2.3.3 走向程式化:对写生本体语言的考察 2.3.4 心物并用:对主、客体关系的考察 2.4 对应与更新:写生的哲学意涵与心理学描述 2.4.1 从艺术本质角度诠释“写生” 2.4.2 从心理学角度诠释“写生”
第3章 中、西两参:对临摹与写生的意义考察 3.1 中、西比较视野中的临摹与写生 3.1.1 善学者还从规矩:临摹的意义 3.1.2 “图式—矫正”:对临摹与写生关系的理论探悉 3.2 写生临摹,宜兼收并蓄之:20世纪中国画语境中的临摹 3.2.1 20世纪关于山水画临摹的价值判断 3.2.2 此时期临摹方法略览 3.3 中、西艺术写生的通与异
第4章 20世纪20—40年代山水画的取向和写? 4.1 “科学主义”的引进——观念与方法的转化 4.1.1 用“科学”方法以入美术 4.1.2 对“科学”写生方法的考辨 4.2 此时期山水画的语境与取向 4.3 山水画写生的方法、类型与例析 4.3.1 古法写生与内发性演进之路 4.3.2 古法写生的个案分析 4.3.3 略参西法:中、西融合式写生
第5章 走向现实:新中国的时代语境与“新国画”写生 5.1 “新中国画”与“新山水画”的提出和实践 5.2 写生与艺术大众化、现实主义的契合 5.2.1 大众化的时代延展 5.2.2 现实主义:中国画写生的新动力 5.3 画家的思想改造与身份转换 5.4 社会意志与艺术意志的矛盾和统?
第6章 深入生活: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水画写? 6.1 此时期山水画写生的取向 6.2 有关写生方法和相关问题的论争 6.3 学院式推广与写生一创作模式形成 6.3.1 学院教学对写生的影响 6.3.2 写生一创作模式的形成 6.4 艺术研讨和写生活动 6.5 此时期山水画写生个案研究 6.5.1 李可染:为祖国河山立传 6.5.2 张仃:画出有真实感的画 6.5.3 傅抱石:政治挂了帅,笔墨就不同 6.5.4 钱松嵒:画囊喜满忘华发 6.5.5 石鲁:我为生活传精神 6.5.6 关山月:不动我便没有画 6.5.7 赵望云、潘天寿、陆俨少、黎雄才、贺天健的山水画写生
第7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水画风格分析与社会学意义 7.1 风格分析:构图、造型、笔墨、意境 7.1.1 构图:从程式化到实景化 7.1.2 造型:从主观意象到客观形象 7.1.3 笔墨:从轻灵秀润到质实粗犷 7.1.4 意境:从超然物外到现实在场 7.1.5 本节小结 7.2 主题先行:此时期山水画写生的社会学分析第8章 结语 8.1 20世纪20—60年代山水画写生的意义和局限 8.2 20世纪20—60年代山水画写生的延展性思考参考文献附录:20世纪20—60年代山水画家简历及主要写生活动
后记